专家:金融支持政策结构性特点鲜明 打好政策"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政府网      阅读:45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包括引导民航企业与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应急贷款政策、进一步加强小微金融服务等。

    “本次会议提出的几大举措,和我们当下经济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息息相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整体处在恢复阶段,增长势头良好,但仍存在结构性隐忧,有必要针对经济恢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出台更加精准的政策,加大对受疫情持续影响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的全面恢复。

    用好用足应急贷款政策 打好小微金融服务“组合拳”

    会议提及的民航、文旅企业、线下零售、住宿、交通运输等正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几个行业。“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受控,各国经济、行业复苏不平衡,像航空等行业复苏普遍继续受到抑制,政策上需要给予一定兜底,帮助其摆脱困境。”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通过会议提出的“应急贷款政策”、“定向金融服务”,一方面有助于缓解航空等这些受困企业短期资金链紧张风险;另一方面,这些高负债企业逐步恢复正常经营,也能避免金融机构潜在不良风险上升。

    记者了解到,为缓解疫情的冲击,从去年下半年起,银保监会在浙江、山东、安徽、福建、宁波等省市开展了应急贷款试点,为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精准、优惠、高效支持。目前这项试点已取得较好成效。银保监会的应急贷款试点采用“名单制”管理精准确定金融支持对象,支持的领域包括制造业、外贸外资、交通运输、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截至今年2月末,五个试点省市共发放应急贷款366.7亿元。

    除了对特定行业的支持,小微金融服务仍是当前本次会议关注的重点领域。“确保银行业普惠小微贷款实现增速、户数‘两增’,确保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以上”这一政策是此前政策延续。此外,本次会议还特别提出,试点建立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评价体系,提高融资便利度。

    在周茂华看来,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合力。“个体工商户小而散,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相对弱等问题,对金融机构来说经营成本相对高,合理定价难度大,信贷风险相对高等客观挑战。需要发挥金融机构能动性,提升信贷管理和风控水平。”他强调,做好小微金融服务需要央行等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信息部门等形成合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信息透明度、降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风险和成本。

    曾刚也表示,在优化小微金融服务方面,本次会议实际上是提出了一套“组合拳”。“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曾刚分析,这是为了摆脱企业对抵质押物的依赖,支持发展信用贷款。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基于大数据,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价。而会议提出的“支持发行不低于300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则有助于引导银行更好支持小微企业,既能提供期限更长的贷款,也可以保证小微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进一步下降。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重在改善营商环境和金融生态

    而针对“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市场主体有针对性做好区域融资支持,促进相关地方改善营商环境和金融生态”,曾刚指出,从整体来看,本次会议提及的几项举措体现出了鲜明的结构性特点。“当前经济发展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对航空、小微支持是对行业、企业中薄弱环节的支持,同时区域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经济恢复角度来讲,有的区域经济增长恢复情况还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

    他认为,除了信贷资金的倾斜外,对于一些恢复比较慢的区域,更重要的是改善其营商环境和信用环境。“为什么资金总是不愿意去一些地方?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地方的营商环境不太好,或者信用环境存在问题,那么就留不住资金。所以我们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流向这些地方的同时,要从根本上创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

    “区域金融支持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新兴领域,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周茂华建议。

    但他同时也强调,加大融资支持的根本还是要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区域产业发展活力。“除了金融支持还需要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协同配合,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当地企业经营制度成本、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吸引外来产业资本介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