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9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阅读:65次
近日,一封署名为“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的《关于大连市冷链企业遇到问题的紧急报告》在业内悄然流传。2020年下半年,受两次疫情冲击,大连水产行业及其相关联的上下游行业和冷链企业遭受重创。货物积压在港口难以入关,因冷库被封,水产品进口、仓储及加工冷链企业停工停产。部分供货商转至其它港口卸货,由于生产停滞造成大量订单得不到执行,不少客户将企业订单转到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等地乃至东南亚国家。
据介绍,水产行业的生产链条是以“进口-加工-出口-内销”模式为主,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无法循环下去。历经两次疫情后,由于大连有关部门加大了检测力度,导致冷冻原料在港大量积压。以往正常通关需要3至5天,现在是20天、40天,甚至50天不等,导致企业需要承担高额滞箱费。
由于各地防疫政策不一致,同样的货物有些港口可以正常流通,有些港口则不能流通。青岛一家远洋渔业企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由于运输船不能在青岛港口卸货,只能舍近求远选择在烟台、威海或者连云港卸货,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攀升。
业内人士指出,冷链行业概念广泛,上下游战线长、分布广、类型多,然而一些地方在管控上较为粗放,采取的措施不够精细化,对冷链企业“一刀切”;而社会上对于冷链行业也有很大误区,最直接的表现是消费者不敢购买冷冻产品,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冷链企业。一些对冷链行业管控较为宽松的地方,也有赌运气的成分,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制定更加细致有效的管控措施。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冷链行业仍然是风险严控点。“一刀切”政策不能有效防控疫情风险,却殃及了整个产业。为此,需要根据冷链行业所涉及的不同产业特点,请相关防疫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评估,列出有针对性的防控风险点。根据防疫风险点不同,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严防严查;做到以问题点和以点为半径的严查严防,出现零星疫情时也不殃及整个行业。同时,制定出防疫常态下的疫情防控操作规范,使处于入关、物流、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企业都能明确自身的风险等级,清楚明了地指导企业合规运营。
疫情防控的绝对化既不科学又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只能出现层层挤压疫情防控责任,到终端的疫情防控的执行层面就容易走向极端。而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力争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综合效益最佳的“四早五最”上海做法,防控成本小而效果好,动静不大而成效很大。在新冠疫情已成常态的今天,上海经验更显弥足珍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市场的发展尚有很大差距。此次疫情冲击,更是加速了行业洗牌的过程。相信这个被视作新基建之一的千亿级市场,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行业标准不断规范、完善的条件下,将迎来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