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阅读:50次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财经领域工作作出部署。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对于这些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相关行业应如何进一步改革发展?本报就此组织刊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是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会议的一系列部署,指明了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路径,推动财政政策更好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

  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通过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措施,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内生动力。

  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在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1年,财政政策取向如何,发力重点在哪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

  “一系列部署是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选择,充分说明财政政策运用的艺术和熟练水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财政政策不急转弯,在稳预期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六稳”“六保”工作的开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杨志勇认为,提质增效,表明要更重视财政支出绩效,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效率,“积极财政政策有效作用的前提是财政的正常运行。在继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背景下,财政收入压力较大,重大战略任务保障需要更充分的政府可支配财力。”

  今年以来,财政支出一直保持较大力度。统计显示,1月至11月,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5.3%的情况下,支出达到207846亿元,同比增长0.7%,累计增幅实现转正。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71%,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扶贫支出分别增长9.8%、9.5%、9.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提质增效,是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重要措施。“适度的支出强度有利于增大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产生正向引导效应,产生良好预期,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支出还应该注意结构的优化及效率的提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旭红说。

  近年来,中央财政着力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不断优化经费管理,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位。

  近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

  李旭红分析,2021年应该把重心聚焦于财政资源的统筹安排,使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应,比如,地方财政资金的安排应该保障基层财政,向民生及市场主体倾斜;财政资金应向国家重点战略倾斜,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

  面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保持财政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专家认为,应该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好财政支出关口,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维持财政可持续和稳定运行。“要保障财政的可持续,对政府债务规模应该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需要拓展财政工具,并有效地发挥金融与财税政策的联动性,通过创新的财政政策手段,以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李旭红说。

  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是现代财税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需要在隐性债风险防范上出实招,在堵后门上见真效,要在债务信息掌握上见功夫。地方隐性债风险防范要尊重金融市场规律,防止可能的风险蔓延,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特别是省级政府在地方债风险防范中的统筹责任。”杨志勇认为。

  近年来,我国连续实施减税降费。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优惠力度大的减税降费措施,其中既有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也有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还有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下一步,要继续密切关注各行业税负变化,跟踪做好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地方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数字科技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办税效能。”李旭红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