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阅读:82次
□ 随着社会经济发生显著变化,人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形成,现行退休年龄偏低的情况已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 从就业结构来看,将来延迟退休会有一部分岗位影响到年轻人就业,但这种影响有限。
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一表述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延迟退休如何延?是否会影响就业?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近70年未有调整。
专家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人均寿命大幅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形成,现行退休年龄偏低的情况已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实施积极人口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提高退休年龄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保改革进程中一项普遍改革手段。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会加剧就业难吗?有观点认为,就业是老的不退休,年轻的就进不来。但实际上,劳动力市场并非绝对的一对一关系。有关专家表示,从就业结构来看,将来延迟退休会有一部分岗位影响到年轻人就业,但这种影响有限。
“延迟退休对就业会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效应不大。因为老年人工作岗位和年轻人工作岗位存在较大差异。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更多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延迟退休占用的就业岗位并不会绝对地替代年轻人就业机会。另外,我国每年退休员工数百万名,相对于7亿多的劳动人口来讲,进入延迟退休行列的劳动者规模并不大。”李长安说。
在李长安看来,渐进式延迟退休实施后,缴费年限增加,相应群体的养老金水平也会提高,因此养老保险基金增收部分也应主要用于提高延迟退休群体养老待遇上,不存在对一部分人有利而对另外一部分人不利的情况。
有人担心,实施延迟退休,是不是因为养老金不够用了?对此,人社部养老保险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是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养老保险工作的“底线”和“红线”。
“从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实际运行情况看,总体较平稳,甚至还好于预期。从基金收支看,总收入2.1万亿元,总支出2.8万亿元。虽然短期收入低于支出,但基金累计结余4.5万亿元,国家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人社部养老保险司有关负责人说,在制度建设上,养老金长期确保发放已有根本性制度安排,今年各省市都将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规范的省级统筹,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全省养老保险基金统一调度使用能力,确保全省养老金发放,还为下一步实施全国统筹打下良好基础。
延迟退休何时能出时间表?今年9月份,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回答网民关于延迟退休政策提问时表示,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适应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的需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
李长安认为,从节奏上看,延长退休年龄从立法到改革落地,往往有一定的时滞,会经过相当长一个时期逐步达到目标年龄。
还有人担心养老金领取年限问题,“假设自己活到80岁,60岁退休的话,能领20年的养老金;如果延迟到65岁,只能领15年”。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保人员养老金水平与其缴费时间长短、缴费金额高低密切相关,参保人员缴费的时间越长、缴得越多,退休后待遇水平会越高。
“渐进式延迟退休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制度设计上要尊重劳动者个人意愿。为此,延迟退休改革应当与养老保险计发办法和调整待遇办法改革统筹推进,形成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机制。”李长安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