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日       来源:光明网      阅读:85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如何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如何实现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记者采访了财政部部长刘昆。

  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提升政策效能

  记者: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请问这是基于何种考虑?“加力”将从哪些方面加?“提效”又将从哪些方面挖掘效能?

  刘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怎么加?我理解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记者:近年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稳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2022年专项债落地使用情况如何?2023年,在推动解决“钱等项目”问题、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有何考虑?

  刘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2018年以来,我们累计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6万亿元。其中,2022年截至11月末,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万亿元,项目单位实际支出累计34298亿元,支持近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

  2023年,我们将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对于“钱等项目”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将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督促指导,推动解决项目储备不到位、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是严格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宁缺毋滥,坚决不“撒胡椒面”。

  二是指导地方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

  三是加强项目实施进度跟踪,对专项债券资金下达项目单位后一年仍未实际支出的,调整用于其他项目或者收回,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精准施策助企减负增能,支持保障兜牢民生底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请问,2023年财政政策对此有哪些具体安排?

  刘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我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尤为关键。

  企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对稳增长、稳就业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政府收入做减法,让企业轻装上阵、提升活力,有效改善了市场主体预期。据统计,我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从2018年的17.4%下降至2021年的1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留住青山。

  2023年,财政部门将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助力企业减负增能,更好发展。

  一是助企纾困。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同时,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

  二是激发活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三是支持就业。统筹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多渠道支持稳岗扩岗,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再加上实施减税退税缓税,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大。请问财政部将如何支持保障兜牢民生底线?

  刘昆:财政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民生投入逐年增加。2012—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约33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3.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6万亿元,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继续增加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规模。研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地方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落实学生资助政策。

  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力度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好疫情防控所需资金。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

  四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涵养绿水青山。

  五是坚决兜住基层“三保”底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县乡基层倾斜。督促地方强化预算管理,腾出资金优先保障“三保”支出,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请问下一步财政部将如何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确保风险可控?

  刘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财政部门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开“前门”、堵“后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截至目前,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负债率,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内容。财政部对此高度重视,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规范融资管理,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

  二是规范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

  三是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资产,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 曲哲涵)

[ 责编:张慕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