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全面发力 长三角加快打造强劲增长极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4日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阅读:14次

  铁路网总长超过1.3万公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4.1%,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的29.8%,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30%……一项项数据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驶入“快车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近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迎政策利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升。

  链式协同 创新产业优势集群

  九城地区高科技技术企业增加1.3倍,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4.4%,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发布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中期评估报告显示,G60科创走廊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城市群、城市集群的前列。目前松江、嘉兴、杭州等九城聚焦集成电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上海玫克生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就设在G60科创走廊,“公司成立4年来,乘着科创走廊这趟‘快车’一路向前跑,产业链上的企业沟通更加顺畅,可以一同创新、攻克难题,在新赛道上加速培育新优势。”公司执行总裁苏浩说。

  做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

  从创新平台共建、关键技术共研、成果转化共投等方面探索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作为长三角区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G60科创走廊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我们看到,长三角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正在向核心城市周边扩散,已逐渐形成创新链的关联网络,并相继明确链条上的不同分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首席研究员、规划研究室主任马璇说。

  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其中,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在全国占比达到30%。

  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数据也显示出新动能产业带动明显。其中,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9%,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3.4个百分点;江苏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5%,比上半年加快3.3个百分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四年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各扬所长、协同发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2022)》报告指出。

  交通互联 长三角“抱”得更紧

  近日,通苏嘉甬铁路初步设计获批,为年内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的骨干线路,将有力补齐区域城际交通南北纵向供给体系短板,实现长三角南北两翼客运快速化。

  今年10月,安徽的巢马城际铁路全线首联悬臂连续梁顺利合龙,安徽连通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又将迎来高铁新通道。

  “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交通互联互通支撑长三角“抱”得更紧密。目前,长三角铁路网总长超过1.3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6500公里。

  融合发展,交通先行。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发达的高铁网正成为长三角各城市间的“黏合剂”,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企业将总部设立在上海,将制造工厂、物流中心等设在长三角周边城市,利用高铁纽带串联起总部和工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深化基础设施规划有机衔接,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 推动管理服务高效协同,为长三角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上述报告指出,长远来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加快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进长三角区域民生福祉。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铁路网密度将达到每万平方公里507公里。

  近日发布的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明确,未来,上海将建成支撑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1.5小时可达。

  打破壁垒 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长三角区域进一步“敞开门”,促进机制体制“软对接”,推动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为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破除区域行政壁垒是推动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一环。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构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跨省通办”服务体系,为市场主体异地办事提供便利。

  以G60科创走廊为例,该区域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机制,实现九城市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跨区域可办理事项数量已经超过178项,大幅提高科创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

  “一体化着重强调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马璇表示,从近年持续跟踪来看,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创新转化动力、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城市韧性和活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长三角区域新设市场主体1928万户。截至2022年7月,长三角区域共有市场主体3290万户,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已成为我国市场主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中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 “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结果显示,在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份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全部上榜。

  对标国际一流,锚定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将持续前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部署着力破除招标投标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制定长三角一体化“跨省通办”任务清单等一系列具体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推动长三角地区加快建成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