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定调货币政策趋紧 言行矛盾推涨债市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7日       来源:      阅读:141次

      2月17日,央行发布《2016年第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央行又定调了2017年货币政策收紧的态势,不过言行已出现矛盾。


  邓海清指出,2017年货币政策相比2016年收紧态势无疑,无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提法,还是关于“流动性基本稳定”的表述,都验证央行政策流动性拐点,2015年、2016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偏宽松的局面将不会继续出现,定调2017年货币政策的收紧态势。


  不过,邓海清也指出,央行近期的信号存在矛盾,如果只看此次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会看到央行与之前相比态度更加偏紧,监管加强语气更重,可能会得出“债市黑暗时代将继续”的结论,这也可能导致短期债市出现调整。但如果我们结合近期央行的其他信号,包括近期央行工作论文论述不应激进去杠杆、易纲表态两万亿信贷也是合适的,会得出央行紧缩程度不及此前市场预期的结论,这也正是本周债市大涨的核心原因。


  因此,他认为,对于“稳健中性”,应当有两个层面的认识:一是相对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的“稳健略偏宽松”而言,货币政策边际趋紧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流动性从“合理充裕”到“基本稳定”的含义;二是相对于2016年12月的资金极端紧张而言,我们猜测2017年的货币市场大概率比当时要更稳定,即央行确实无意货币政策紧缩。


  综合起来,“稳健中性”应当是介于2016年8月之前和2016年12月之间的状态,邓海清称,货币政策拐点早已发生,而不是未来即将发生。


  另外,从经济基本面角度看,邓海清指出,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明显,通胀水平有所回升,L型拐点已过、进入下半场。但由于央行并不排除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因此央行大概率并不会出于对通胀的担忧而对存贷款利率进行加息,现阶段并不明显利空债市。


  他认为,2017年债市最大的风险点,在于政策防风险态度会继续延续,但所幸的是,由于未来货币政策防风险的调控手段可能会部分让位于宏观审慎政策,使得货币政策并不会出于防风险的目的而大幅上调货币市场利率。


  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央行的态度。央行上调MLF、OMO、SLF利率,但从头到尾根本不提加息说法,反映出了央行不希望市场将本次利率上调理解成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再结合近日央行工作论文与易纲的表态均印证本季政策执行报告的货币政策不再进一步大幅收紧的态度,反映出央行流动性收紧高点可能已过。